◎腸脹氣
Ⅰ、酸鹼中和
「胃酸」和「胰液」中和以後,會產生二氧化碳;
食物中的「脂肪」分解以後,變成脂肪酸,也會和胰液中和,產生二氧化碳。
因此,消化性潰瘍的病人會脹氣和打嗝,常是因過多的胃酸在十二指腸與胰液中和,產生大量的氣體所致。
有人吃了油膩的大餐之後會脹氣,也是因脂肪酸和胰液中和,產生二氧化碳所造成。
由於油膩的東西會使胃的排空變慢,會造成胃的脹氣,而消化性潰瘍的病人,如果又吃油膩食物,這種情形會更明顯。

Ⅱ、食物之消化、吸收不良
食物消化不良或沒有被完全吸收,會被我們的腸內菌發酵,產生大量的氣體。
這些氣體量如果超過小腸排除的負荷量,就會導致小腸的脹氣,臨床上以肚臍周圍及下腹部脹氣為主。
如眾所知,腸炎發生時會造成腹脹氣,就是這個緣故。
通常大孩子,尤其是東方民族5歲以上的大孩子,常合併有乳糖不耐症,如果每天喝很多鮮奶,往往因乳糖不能吸收,
而這些乳糖再經過腸內菌的發酵,產生過量的氣體,小腸脹氣就發生了!
乳糖不耐症固然是腸炎之後常見的合併症,但是東方民族的大孩子或大人之乳糖不耐症,則通常和腸炎無關,稱之為「種族性的乳糖不耐症」,
病人必須吃不含乳糖的食物才不會腹瀉、腹脹。如果想不脹氣,又想取得牛奶中之營養,那麼,就必須選擇「低乳糖牛奶」或「優酪乳」等產品。

Ⅵ、吃太多的產氣食物
甘薯、洋蔥、高麗菜,花椰菜、蘋果、甜瓜、以及絕大部分的豆類等,雖然它們富有營養價值,但其所含的一些「低級多醣」,
是我們體內無法消化的,反而是腸內菌的最愛,會使之發酵而產生脹氣

◎脹氣的處理
找出脹氣的原因,才能做症狀或根本治療。譬如:改用低乳糖含量的「優酪乳」,
對「乳糖不耐引起大孩子之脹氣」有效;服用「軟便劑」或「高纖飲食」,以改善「便祕引起之脹氣」等。
當然,最重要的還是請醫師確定病人無器官或結構上的毛病,包括腫瘤等。

◎結論
功能性或心因性的脹氣,一般不會有危險,但如無法改善,將會影響食慾、進而影響其發育。
器官性(腸阻塞、先天性巨結腸症、腫瘤……等)引起的脹氣則不能忽略,應及早診斷,及早治療。

https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610082008762
許多消化道症狀都與腸胃運動失調有關,且容易受精神壓力及情緒壓抑的影響。
例如俗稱「梅核氣」的咽喉異物感,噯氣頻頻的空氣嚥下症,常有噁心、吃不下的神經性食慾不振症,右脅下悶脹感的膽道運動失調,
腹瀉、便秘或兩者交替的大腸激躁症,腹部脹氣、悶痛的發作性腹部膨滿症等。

腸道內的生態也有影響,例如每個人的飲食習慣不同,腸內的酸鹼值就不同,菌種也不同,當產氣菌多時,當然腸氣較多。
有時因為疾病或服用抗生素、感冒藥,也會破壞腸道內的菌種生態,引起脹氣。
當腸子的蠕動不好,或者便秘時,食物的發酵時間加長,腸氣也會增多;當腸子蠕動太快或腹瀉時,也會脹氣而排氣較多。
胃酸過多也會引起脹氣,因為胃中過多的胃酸,和胰液中和後,會產生二氧化碳,造成脹氣、打嗝。

當胃腸的消化、蠕動功能欠佳,尤其是愛吃冰、愛喝冷飲的患者,腸管脹大而不太活動,氣體滯留在腸道內,
不僅影響腸子對營養的吸收,也容易使人覺得頭昏、腹脹、腰痛、睡眠不佳。

不想再受脹氣之苦,4個秘訣提供給你。
1.按穴道。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張家蓓表示,按內關穴可協助調氣。內關穴在手腕橫格紋以上距三指處,以大拇指用力按壓20~30次,不適感會逐漸消失。
2.肚臍邊塗上薄荷油,以順時針方向輕輕按摩,促進腸胃蠕動。
3.起身動一動,姿勢的改變或許能減緩脹氣。
4.身體蜷曲有助排氣。若附近剛好有床,就可以先平躺,雙手環抱屈膝的雙腳,感覺壓迫到腹部。

深層呼吸『吸四吐四』也能消除熬夜疲勞。吸四秒,停一秒,
讓副交感神經被刺激,再花四秒將氣吐乾淨,重複此動作,
短時間內即能感受到效果。

我自己的經驗與結論:(Add 2014-12-10)

1. 吃清淡少醬料且無加工過的食物。
2. 中和掉胃酸或是減少胃酸可以減少氣的生成。
3. 增加腸胃蠕動讓胃裡的食物趕快下降到十二指腸。
4. 一次也別吃太多種類複雜的食物。
5. 除了鳳梨、木瓜、奇異果因有消化酵素可以幫助消化可以飯後(中)吃之外,水果最好都在餐前吃,因為水果腐化較快,若推在胃上面會產氣。
6. 湯可以在飯前喝一些,飯後別立刻喝湯(水),但喝一小口水把最後吞日的一口食物沖下去還OK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承語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